当然,下面是您提供的文章经过改写后的版本,我保持了原文的语义和大致字数,并在适当处增加了细节描述,让内容更加丰富:
---
希望各位读者朋友能顺手点击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这样不仅能第一时间获取最精彩的历史故事,也便于大家一起讨论和分享,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与鼓励!
1934年10月11日,经过组织部门的慎重考量,决定将孙继先调任红一师红一团第1营营长一职。这个调令对孙继先来说意义重大。
红一团是一支拥有光辉战绩的著名部队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5月底藤田整编时期,团内主要由赣西南秋收起义中诞生的江西红军独立第2、第3、第4团组成,另外还包括毛泽东亲自领导秋收起义时创建的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及部分井冈山红4军第31团的兵力。
展开剩余86%孙继先收到调令时,内心充满喜悦,他非常清楚红一团在红军中的重要地位和含金量。此时,担任红一团团长的杨得志和政委黎林也对孙继先的到来充满期待,因为过去一年反“围剿”战斗中,红一团伤亡惨重,亟需补强力量。
晚年孙继先将军回忆起与杨得志将军初次见面的情景时,笑着说道:“我当时以为他性格一定很刚烈、火气很大,没想到谈话中感受到他为人宽厚,性格十分随和,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”
1934年10月16日,红一师在瑞金以西的宽田地区集合,准备撤离中央根据地。孙继先率领的红一营走在红一军团行军的最前列,承担着冲锋的重任。
长征初期,红军行军队形安排严密:左翼由红1军团和红9军团担任,右翼则是红3军团和红8军团,红5军团则负责殿后,保护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的安全,像一条甬道一般开进敌占区。
长征一开始,红军便遭受敌军的重重围追堵截。10月21日,红军发起首次突破敌人封锁线的行动。孙继先率领的红1营担当主攻任务。敌军误判红军为溃败之师,轻敌大意,结果遭遇惨败。
这场战斗仅用三个小时便告结束,红1团歼灭敌军600余人,缴获大量武器弹药,部队士气大振。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,红军毫不迟疑,立即加速行军,防止被敌人围困。
然而,敌军反应迅速,红军突破第二、第三道防线后,敌人开始意识到红军主力欲向西挺进,准备与红2、6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。
为此,敌军调集40万大军,严密布置第四道封锁线,静候红军进攻。与此同时,毛泽东主席对红军的动向极为关注,积极献策,却屡次被博古和李德等领导拒绝。
接下来的日子,红军遭受重大损失。队伍人数从出发时的8.6万锐减至仅3万余人,艰难跋涉充满险阻与困苦。
正当红军陷入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,遵义会议召开。这次会议确认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,并成立了由周恩来、毛泽东、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,专责军事行动指挥。
遵义会议期间,敌军重新调整兵力,企图在乌江西北地区将红军一举歼灭。面对严峻形势,毛主席决定舍弃遵义,采取出其不意的迂回战术,以摆脱敌军重围。
毛主席长征中最著名的战役便是四渡赤水。面对敌情不断变化,他灵活调整作战方针,频繁变换作战方向,巧妙调动敌军兵力,为红军赢得宝贵的喘息和生存空间。
从这场战役中,展现了毛主席卓越的军事才干。他的决策出乎敌人意料,甚至令部分红军将士难以理解。孙继先将军谈及此事时深感敬佩:“当时我们对这样大规模的迂回穿插和激烈战斗无法完全理解,红1营的战士们和全体红军一样身心俱疲,有时还忍不住抱怨:这到底是打什么样的仗啊!”
遵义会议结束后,毛主席时常亲临前线看望指战员,激励士气。孙继先和红1营战士们兴奋地称赞:“毛主席真是红军的诸葛亮,预见敌情如神,令人敬佩!”
长征过程中,孙继先将军坚定了一个信念:紧跟毛主席,一定能取得胜利!
孙继先作为一名勇敢的战将,长征中印象最深刻的战役便是强渡大渡河。大渡河是岷江的一条支流,河道险峻,峡谷密布,水流湍急。那时红军处境极为危险,后方有敌人大军紧追不舍,前方又被四川军阀部队严密守卫着大渡河的所有渡口。
作为红军先遣部队的红1团肩负着极为沉重的任务。敌军占据先机,想要渡河必须先夺取安顺场渡口和船只。
杨得志果断下令:“我和孙继先率红1营先行夺取安顺场,抢到船只,为红军强渡大渡河开辟通路。”
孙继先深知任务艰巨,立即召集红1营三位连长,详细布置消灭安顺场敌军的任务和进攻路线。
为夺下渡口,必须派遣精锐部队冲破急流,攀登台阶,攻克敌方工事。孙继先亲自带队,挑选17名勇士执行这项生死攸关的任务。
由于船只数量有限,杨得志决定分两批突击。第一批勇士成功抵达对岸后,孙继先带领剩余队员迅速划船过河。
为掩护突击队,我方炮兵给予猛烈火力支援,孙继先一行顺利会合先头部队,发起猛烈攻击。在他们英勇无畏的奋战下,成功夺取渡口,为主力部队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强渡大渡河堪称红军一次生死攸关的关键战役。孙继先和17位勇士以顽强的斗志和无畏的精神,为红军开辟出一条血路,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。
尽管孙继先后来参加了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,但强渡大渡河的战斗永远在他心中占据着特殊位置。
1956年,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,中央军委决定总结军队作战历程,编纂一部革命战争回忆录丛书。
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元帅对此高度重视,发起全军征文活动,成立了《星火燎原》编辑部。
各大单位领导纷纷支持这一活动。时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的刘伯承元帅也积极响应,他深知学院中有许多历经沙场的高级将领,这些人都有着丰富的革命经历和传奇故事。
他认为,将这些宝贵的战斗经历记录成文,留给后人学习借鉴,意义重大。于是,刘伯承召开高级将领会议,强调每位将军必须认真撰写回忆录,绝不可敷衍了事。
杨得志和孙继先都选择以强渡大渡河为写作主题。孙继先曾谦虚地对刘伯承说:“这篇文章还是让杨得志同志写吧,我文化水平低,怕写不好。”
刘伯承元帅笑着摆手说:“他写他的,你写你的,互不影响。再说杨得志是指挥者,你是亲历者,两人视角必然不同。”
听了刘伯承的话,孙继先不再推辞,开始认真构思文章。经过一段时间酝酿,他通过口述,由同志整理成文,最终顺利完成写作任务。
刘伯承审阅后非常认可,1960年孙继先将军的文章正式发表。
20世纪60年代初,军队开始整理军史资料时,有人提出质疑:强渡大渡河战役中究竟是“十七勇士”还是“十八勇士”?
经过核查,官方确认为“十七勇士”,但由于资料有限,实际情况很可能是十八勇士。
然而,1980年《星火燎原》刊载杨得志将军回忆录《强渡大渡河》时,仍用“十七勇士”作为小标题。
孙继先看到后十分不满,拿着杂志找到杨得志,质问:“咱们红1团强渡大渡河的事,你最清楚,怎么能这样写呢?”
杨得志也很恼火:“这篇文章未经我审阅就被修改了。有关部门没有征求我意见,竟把‘十八勇士’改成了‘十七勇士’,且部分战斗细节也不符合史实。”
1990年4月13日,孙继先将军因病逝世。杨得志得知噩耗,深感悲痛:“孙继先同志是我最亲密的战友,他品德高尚,英勇善战,会武术,还能耍大刀……”
此后岁月中,杨得志将军多次致信党中央,要求澄清历史资料中的误写误传,坚称孙继先将军同样是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之一。
党中央领导听取后,充分认可这一历史事实,最终正式予以澄清。
百年人物志每日为您奉上精彩历史故事,期待您继续关注我们!
---
您觉得这样改写如何?如果需要,我可以帮您调整语气或者加更多细节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实时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